! 现在是
免费发布商机 | 会员服务说明 | 搜索 |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在线支付
·联系我们

使用软键盘  
 图书首页 | 新书上架 | 特价图书 | 销售排行 | 分类/品牌 | 会员帮助
最新专题
预拌砂浆产业化新途径的探索
GBT 25181-201
混凝土搅拌站产业升级的机遇
湿拌砂浆的生产与机械化施工
2014中国混凝土企业家高
专题搜索

您的位置: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 查看专题

建筑的“短命”,混凝土质量难脱其责
发布人:马锦贞 发布时间:2010年4月14日 被浏览 6018
      近日,有关我国短命建筑的报道频见报端,人们在大张旗鼓的倡导低碳节能的同时,也意识到对于平均有70年寿命的中国人,30年的房屋寿命,对于我国的建筑业是一种多么大的讽刺,尤其还当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污染找不知如何处理而成为人们生活的隐患时,人们也更加意识到,我国建筑寿命的短暂不仅危害房价的稳定,对环境的危害性也已迫在眉睫。
  据住建部副部长杨红旭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包括农村建筑,寿命却只能持续25-30年。一方面是城市规划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施工工艺引起的。总之,短命建筑不仅损害平民利益,更是社会的一大“病灶”。根据我国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那现实中为何还是出现如此之多的“短命”建筑呢?
  虽然我国许多短命建筑因城市规划而被拆除,但是其中因质量问题而被拆除的短命建筑,我们也不得不引起注意。因城市规划对短命的建筑进行拆除,这其中的因素有许多,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有所缓解,但是因建筑质量问题而被拆除的“楼脆脆”、“楼歪歪”则是可以避免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曾表示,“建筑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与此息息相关的是施工用料的质量和工程设计质量。”因此近年来被大规模拆迁的“短命建筑”,除了多数建于改革开放前期,房屋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差而造成这些建筑的“短命”,其余多数都是最近这4、5年才建好的房屋因质量问题而被拆除,尤其是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我们知道,一旦房屋混凝土质量不合格,房屋的承重力就会很弱,遇到下雨或者余震都会成为建筑短命的“催化剂”。
  一旦建筑物的混凝土配合比出现问题,即使为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而进行翻修、旧改,所得到的结果也只是一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危楼,强撑不了多久,为建筑的“短命”埋下隐患。
  因此要想缓解目前我国建筑物普遍短命的现状,延长建筑物的寿命,除了在政府在城市规划上要加强审查、监管及审批之外,对于建筑质量监管也不可放松,尤其是最近几年屡次出现的因混凝土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危楼及塌楼事故。
  城市规划引起的建筑短命只是暂时性的问题,一旦中国渡过了这个发展高峰期,我国城市规划蓝图也已基本上成型,因规划而产生的“短命”建筑也会有所遏制,但是一旦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那么建筑使用寿命就如同“癌症”,随时都有可能恶化直至演变成绝症。据资料显示,我国有许多原本可以使用80—100年的房屋因为质量问题只用了十几年左右就面临着拆建,例如被称为烟台“楼脆脆”的汽车站台;一些看似可以长寿、因该坚固的建筑因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已瞬间给政府以及百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
  由此可见,重视混凝土质量不仅仅是对人们劳动成果的重视、对生命的负责;也是对我国提倡低碳、节能、环保的重视,对环境质量的重视;更是对子孙未来的重视。短命建筑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还没形成一种安全责任的意识。

[1] 页次:1/1页 转到

 ■ 相关链接
·GBT 25181-2010 预拌砂浆 
·预拌砂浆产业化新途径的探索 
·混凝土搅拌站产业升级的机遇——湿拌砂浆 
·湿拌砂浆的生产与机械化施工 
·2014中国混凝土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 
·如何加强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管理 
·谈预拌混凝土的全面质量管理 
·混凝土交货前后的质量管理及质量责任 
·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质量管理 
·混凝土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浅谈商品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 
·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商品混凝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DB11 385-2011 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 
·施工现场混凝土配合比可靠性监控新方法 
·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及调整 
·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的原则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强度检测问题的探讨 
·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和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关闭窗口】·【 】·【打印】·【顶部】·【上一篇】·【下一篇

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商品混凝土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商品混凝土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 © 2006-2007 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6011358号-5
电话:010-51164656  传真:010-65474277  E-mail:chinarmc@126.com